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
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的说明
(2022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落实习
一、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新时代治蜀兴川全局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新时代治蜀兴川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彪炳史册,根本在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四川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大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是西部内陆省份走向开放前沿、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过程,是多民族人口大省增进团结和谐、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是文化底蕴深厚省份绽放多彩人文之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省份筑牢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是多重治理难题交织省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高效能治理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必须立足省情实际,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勇毅前行,努力在新征程上担当作为、走在前列。
(四)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牢四川现代化阶段性特征,丰富完善治蜀兴川的思路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五)落实坚定不移全面
习
二、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目标总任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同时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现代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将四川现代化建设放在“两个大局”下审视,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把握,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进未来发展。
(六)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新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四川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实现以下奋斗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财政收入稳步较快增长,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
(七)担当服务国家全局的时代使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发挥院所高校众多、科教人才资源富集优势,打造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担当维护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时代使命,发挥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和市场腹地广阔优势,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担当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时代使命,发挥粮油大省、生猪大省、能源资源大省优势,建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地;担当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时代使命,发挥生态本底良好优势,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重要承载地;担当助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时代使命,发挥南向西向开放门户优势,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基地;担当服务国家治边稳藏的时代使命,发挥连接西藏和沟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
(八)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深刻把握党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部署的战略考量,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推进两翼协同,加快中部崛起,推动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聚力抓好川渝合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有效路径,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毗邻合作平台,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九)明确“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聚焦解决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坚持新
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实现产业体系优、市场机制活、协调发展好、开放程度深,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全面跃升。
(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服务业强省。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用,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成“东数西算”战略支点,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加快突破数字核心技术,推动核心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加强数字区域合作,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数据产业基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赋能经济社会转
(十一)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以区域发展布局统筹项目、资源、人才等生产力布局,推动全省区域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支持德阳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眉山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和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资阳建设成都都市圈现代化产业新城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示范区,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和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
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和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泸州建设港口
强化重要节点支撑功能。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生态人文、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支持雅安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遂宁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支持自贡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和川南渝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广安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元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和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凉山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共建“天府第二粮仓”、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持阿坝、甘孜创
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更加注重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推动圈内外协同发展,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特色资源开发、公共服务保障、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研究
(十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建成农业强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全国种业强市、农业科技高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做优“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县域富民产业。巩固拓展
(十三)加快新
(十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引领,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加快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渝昆高铁、汉巴南铁路等建设,改造升级成都至隆昌铁路、隆黄铁路、广巴达铁路等货运通道,推进宜攀高速公路、成渝和成南高速公路扩容等重大项目,做好交通干线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长江、嘉陵江航道整治提升和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提升与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管理水平,统筹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货运机场建设发展,合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推动“金通工程”全域覆盖,深化“交邮合作”,促进“快递进村”。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五纵五横”主水网骨架,突出抓好引大济岷“一号工程”,推进安宁河流域、涪江右岸、川东北渝东北水资源配置,实施长征渠、毗河二期、向家坝、亭子口等重大水利工程,推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和小微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新
强化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建设。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布局,统筹“产供储销”全链条协同发力,规划建设新
(十五)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试点。
(十六)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打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战,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开展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优化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环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资源配置体系,加强机关运行保障管理。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中欧班列(成渝)、中老班列运营效能,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市场,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领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赋能提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行动,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提升机场、港口等口岸能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设贸易强省。拓展外国来川设领和国际友城交往,打造“金熊猫”对外传播品牌,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扩大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展会国际影响力,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推动“双向投资”提质增效。深化川港澳台合作,加强浙川东西部协作。
四、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十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三名工程”“双高计划”建设,支持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深化“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加大“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应用
(十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加强成渝绵协同创新,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高水平建设天府实验室,推进在川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发展新
(十九)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在全国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加快构
五、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川人民,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建设共同富裕美好四川。
(二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更合理分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脱贫人口、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建立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转化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经济价值。探索第三次分配的有效路径,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二十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卫生健康强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高效协同的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地方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生育支
(二十二)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脉赓续工程,挖掘三苏文化等价值内涵,健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
六、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十三)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支持和保证人大
(二十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四川。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
(二十五)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力量、基础要素、基本能力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
(二十六)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助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统筹涉藏州县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经济金融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压实各级风险防控责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常态化推进扫
七、持之以恒推动全面
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
(二十七)全面系统整体加强
(二十八)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习近平
(二十九)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全面过硬党组织。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堪当新时代治蜀兴川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入实施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工程,重视培养和用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政策措施,完善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大力抓党建促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
(三十)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的基调,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确保党的各项纪律全面从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重点纠治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依靠团结奋斗开创治蜀兴川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四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