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省乡村振兴局到富林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月13日,县乡村振兴局联合县财政局开展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督导工作。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晓军、财政局副局长任云凤带队,对芦阳街道、双石镇、龙门镇、思延镇、飞仙关镇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工作开展了督导。 本次督导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各乡镇(街道)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项目推进情况。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及相关意见建议反馈至项目业主单位,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存在问题。通过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管理,推动建设项目有序实施。
亲爱的网友:您好!首先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完成这份问卷。这是一份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匿名方式,请放心答题。十分感谢您的合作!
近年来,天全县乡村振兴局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胆探索创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创建“防贫保”新模式、构建“防返贫”新机制 在全市率先创新推出防贫综合保险的基础上,创建“防贫保”新模式、构建“防返贫”新机制,有效消除返贫风险。 (一)多机制临贫即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政府全额投保、专业保险公司承保、重点群体全覆盖投保机制,由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70万元专项基金作为防贫综合保险基金,确保应保障群体全覆盖纳入保险。 (二)多渠道精准监测,确保无一遗漏。全程满足“返贫预警、临贫处置”要求,对“六类人员”,及时启动保险理赔,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实现零返贫零致贫。 (三)多模式阳光理赔,实现长效防返。在防贫综合保“三保险”(因病、因学、因灾防贫综合险)的基础上,升级患重病即获赔+住院医疗保险获赔“双保险”模式,累计理赔180人189.34万元。 二、探索“共享鱼池”新模式、构建“共享经济”新机制 依托省四星级现代冷水鱼园区,探索“三三模式”,联结村民、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建设“共享鱼池”,带动全县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分红8.4万元以上和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一)“三资联动”破解资金匮乏难题。通过财政投资、集体融资、村民集资,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撬动天全润兆鲟业有限公司投资2.75亿元,建成...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作用,解决雅安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人才、团队和项目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11月16日,市科技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周伦理,以及专家团队一行到茅河镇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接座谈。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平,名山区政协党组书记倪林,名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良勇参加座谈。会上,李良勇介绍了茅河镇茶产业发展现状,并就校地双方如何整合资源,携手打造茶苗繁育示范基地,以及下一步产业布局规划、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结合前期调研和自身优势,就合作方式、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校地双方达成合作共识。李平强调了名山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雅安茶产业发展开展的相关工作。他指出,下一步要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在种苗的选育和提升、茶叶功能产品的开发和转化等方面深化市校合作,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促进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服务乡村振兴。市科技局、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茅河镇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支持局联系村的农业产业发展,近期,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刘毅刚率队,带领局机关党委工作人员,到天全县永安村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刘毅刚一行通过交流询问和现场查看详细了解村农业产业的现状、发展计划及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深入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实地查看羊肚菌种植和管理水平。刘毅刚对永安村发展农业产业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怎样做强做优农业产业提出了建议:一是要继续争取村民开展集中连片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突出在鲜竹笋、食用菌和蔬菜种植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二是要充分盘活冬季闲置土地,发展效益可观的“短平快”项目产业,切实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三是要有效抓好产销对接,让群众种得好卖得出,切实让群众受惠获益,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部署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其中提到要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和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此可见,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如我镇距离县城较远,以山地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望而却步。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如后备干部不足,冗杂的工作导致年轻人不愿意扎根基层。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 形式...
近日,《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办法》指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目前,我国各地乡村产业都有了一定基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如陕西秦岭山区把山沟沟里的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山西大同围绕小黄花菜建成大基地,这些产业都成为了当地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也要看到,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还不够高,一些地方产业同质化比较突出,等等。对此,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扎扎实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应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工农、沟通城乡,是提升农业价值、富裕农民的重要产业。要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地对接、向园区集中,形成生产...